六 博 | |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9-04-14 点击数:3465 | |
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 一、汉朝-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二、两种玩法 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为"大博"和"小博",主要差别在大博用六根箸当色子;小博用两棵茕。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 1.大博 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六根箸当色子,以多吃博筹为胜。每对博双方各在棋盘自己一方的曲道上排好6枚棋子。对博时双方先轮流投掷博箸,然后根据掷得的箸的正反数量行棋,数越大,行棋步数越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改称名为「骁」,亦称「枭」。骁在汉代为枭的借用字,《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指棋子竖起成为枭。这枚「骁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玩家需尽快自己的散升级成枭,或杀掉对手的枭,方能多得博筹获得胜利。所以《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战国策·魏策》:"夫枭之所能为者,以散棋佐之,夫一枭不敌五散也明矣!"同时枭在散的配合下,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 《焦氏易林》:「豫之剥:野鸢山鹊,奕棊六博;三枭四散,主人胜客。」、「否之睽:野鸟山鹊,来集六博;三鸟四散,主人胜客。」描述六博行棋模是拟猫头鹰等鸟类在池塘猎鱼的行为。 2.小博 东汉以后六博的形制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使用茕(同箸的作用)的小博,同样以多吃博筹为胜。晋人张湛在《列子》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具体记载了小博的玩法,是至今能找到最详尽的纪录:"博法:二人相对为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彩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盔,获二'筹',翻一盔,获三'筹'……获六'筹'为大胜也。"这种博法是两人对局,博局有十二道,两头中间是"水",12枚棋子,双方各执白黑棋6枚,分别布于局中12曲道上。双方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双方互相掷茕行棋,行棋的步数根据掷的数字决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名为"骄棋",这枚"骄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就算获胜。 《古博经》记载:两人相对,每人6子,局分12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置"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再移棋,攻守进退,互相胁迫,棋行到处,则入水吃鱼,每吃一鱼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 | |
总页数:1 第 1 页 | ![]() |
上一篇:五子棋 下一篇:泰 拳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