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洲棋 | |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9-04-22 点击数:3505 | |
六洲棋又称淮南棋、插方、来马、五福棋,源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传统棋类体育形式。简便、通俗、易学,在民间广为流行,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龙其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河南省、江苏省、以及湖北省、山东省非常普及,并流传到中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根植于民间大众之中,它简捷、明快,趣味性、竞技性强,是一项长期流行于民间,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竞技项目。对于启迪智慧,休闲娱乐,增进交流非常 有益。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六洲棋起源于17世纪中期的明朝末年淮南渔民“蔡家网船”,由于蔡家祖先长期用渔网捕鱼,休闲时为消遣时光,突发灵感,以渔网做棋盘,贝壳做棋子,利用淮河上的捕鱼规则发明了“渔网棋”,经过多年来的完善、推广、演变而来。 [1] 因古淮南又称古六州,故名。 [2] 在六洲棋推广方面,清末有个渔夫叫蔡前初,看到六洲棋的好玩,就想在全中国推广普及。他上起镇阳关,下至临淮关,以棋会友,走一路,拜一路,会一路,曾经七七四十九拜,与当地有威望的绅士拜把子,为的就是把六洲棋作为淮河两岸的文化传播并融合,加之六洲棋的通俗好玩,很快风靡了大江南北。虽是民间行为,但也渐渐被官方认同,中原地区几乎人人皆知,并推广到了港、澳、台地区。 六洲棋从清末传遍全中国时,各地的叫法虽不同,但下棋的套路基本一致,大致都是“三步丁,四级推,摆五福”等等。对弈双方在棋盘上各占18个棋位,棋位的含义也就是淮河上捕鱼的要地。当时还有一种传说,到新的一处开辟领地捕鱼,必须要“摆码子”——即以六洲棋会当地的要人。一般的棋技是根本上不了台面的,你要想立得住,就要提高技艺,所以,当时的六洲棋普及之快,技术进步之快,早已不亚于中国象棋和围棋。 [3] 二、表现形式 六洲棋棋盘是由横竖六条30厘米(左右)长的线段组成,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而且平行的;横竖交叉线段两端不出边线,组成一个大正方形,正方形中间是25个小正方形,两线的焦点称之为棋位,棋位的含义是淮河上的捕鱼要地,六六三十六个棋位。对奕双方在棋盘上各占18个棋位,这些棋位在棋盘上有着对称性质,每个棋位都有特定的命名,凡是对称的棋位名称相同,为区别起见,给予编号。棋子正面分黑白两种,背面涂以黄色,即黑黄、白黄两种,总称黑、白、黄三色棋子。六洲棋的对弈过程,分做两大阶段:即着子阶段和运子阶段。 三、游戏规则 交战双方各挚黑或白棋子(或其他什么的,哪怕是酒瓶盖),轮流将自己的棋子下落与交叉点上,每次落一子,如果本色棋子有三粒及以上或左右看或上下看或斜着看等,只要有一种情况能形成不间隔的直线,或者最小的方框的四个点都是同色棋子,就算得分了(此时称为“成子”),也就能得分了(若有六个棋子能形成一条直线,那就是“大杠”了,能得两分呢)。每得一分,就可以将对方尚不是“成子”的那些棋子中的任何一个棋子暂时让它失去功能。当全部36个交叉点均被棋子占满后,再将那些失去功能的棋子拿开,让原来的点空出来。以后,交战双方轮流着每次将自己的棋子移动一个交叉点到空出来的交叉点上,当移动后能形成“成子”,就可以得分了,依此类推地继续下去,直到棋盘中只存在一方的棋子,就是胜方的。
| |
总页数:1 第 1 页 | ![]() |
上一篇:跳火绳 下一篇:将 棋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